2022年9月13日 星期二

下町6駅

下町6駅
下町6駅

下町在古代日本是代表著平民百姓的聚集地,換句話說也就是當時各種工商業活動較頻繁的地方,台鐵選出這幾個鐵路城鎮稱做魅力小鎮,每個地區都代表著各自的故事。現在大部分都轉型發展成觀光產業,向南來北往的旅人繼續訴說著當時的風華。


下町6駅-瑞芳




車站位置:
[宜蘭線] 新北市瑞芳區 MAP


HU說: 瑞芳舊稱柑仔瀨,當時是往來台北及宜蘭的必經之地,是個在沒有鐵路前必須翻山越嶺才能到達的地方,直到日治時期因為地方改制正式改稱瑞芳,並在此地設站將鐵路連通至八堵地區,在宜蘭線還沒全線通車前是為一開始北段的終點,目前宜蘭線與日本山陽電車全線締結姊妹鐵路。
早在清領時期基隆河河道中就被發現有砂金,大家口耳相傳下紛紛湧入開始了淘金熱潮,一路從河道往上找尋至砂金的源頭,就是現在的九份山區,也開啟了此地礦業的黃金歲月。日本統治之後,將金礦採礦權交由日本人管理,同時引進大量的採礦技術、器具及人員,將此地開採金礦推向鼎盛時期。二戰後期,日本戰事吃緊,開採重心轉為有實用價值的銅礦,金礦採集幾乎停擺。直到國民政府接手後,成立公司慢慢開始復工開採,但規定出產的金礦只能交由台灣銀行用官定價格收購,減少了淘金誘因,後續又因產量枯竭經營不善逐步將礦區關閉,停採後人口也漸漸流失,近些年因國片熱潮加上懷舊氣氛轉型為觀光產業,吸引了不少國內外的觀光客到訪。



下町6駅-頭城




車站位置:
[宜蘭縣] 宜蘭縣頭城鎮 MAP


HU說: 頭城是漢人在東部第一個開墾的區域而得名的,至清領時期納入大清版圖之後為了不與朝廷爭鋒而改名頭圍。在日治時期設置車站為頭圍驛,國民政府來台後才最終定名為頭城,目前宜蘭線與日本山陽電車全線締結姊妹鐵路。
在蘭陽平原尚未被漢人開墾之前一直都有人想進入拓荒,激戰當地原住民噶瑪蘭族後便失敗告終的不在少數,直到林元旻一族從烏石港上岸,成功取得非原住民土地的荒地,才算漢人正式進入蘭陽平原之始,到吳沙帶領漢人佔領蘭陽平原後,頭城成為當時最具規模的商業及人口密集區。早年交通不易,靠海的地方自然容易形成聚落,烏石港給頭城帶來極大的發展,能捕魚、貿易加上劃歸大清版圖後增加市街,極盛期還獲得石港春帆的美稱,現今的蘭陽博物館便座落在此地,常設展展出屬於宜蘭特有的地理環境、一路走來的歷史及遺跡;特殊的外觀造型,也成為頭城的一個顯眼地標,整修後的頭城車站也融入這個造景與之相呼應。雖然烏石港泥沙淤積後已不再具有過往的商業貿易價值,目前已轉型成為假日賞鯨、到龜山島旅遊的觀光漁港。



下町6駅-宜蘭




車站位置:
[宜蘭線] 宜蘭縣宜蘭市 MAP


HU說: 宜蘭市古稱五圍,從吳沙開蘭,先頭圍、二圍至最後開墾的區域五圍,之後就被正式納入清朝版圖並設廳治理,日治時期動工宜蘭線,設立宜蘭驛屬於宜蘭線南段,在21世紀後才電氣化,目前宜蘭線與日本山陽電車全線締結姊妹鐵路。
原本為化外之地的蘭陽平原,自漢人入墾之後短短不到十年的時間自各地舉家遷徙來的人不計其數,也產生不少糾紛,讓清帝國不得不開始重視這塊土地,因此收納版圖且設立政府管理。選擇五圍建城是看中此地為蘭陽平原的精華區,旁邊又有宜蘭河作為水路運輸樞紐,建城後貿易繁榮成為當時噶瑪蘭的政商中心。日治之後開始殖民文化,改變市街成棋盤狀道路,同時拆除宜蘭城讓舊有城區樣貌瓦解,加上官民衝突不斷,人口慢慢流失。近些年,為了推廣觀光,將冬山河整治規劃成風景優美的觀光區,河上的利澤簡橋更是兼顧了實用與藝術價值,打著文化復興的旗幟,設立傳藝中心、舉辦了國際童玩藝術節活動,讓宜蘭有著與其他縣市不同的特色。



下町6駅-鳳林




車站位置:
[台東線] 花蓮縣鳳林鎮 MAP


HU說: 鳳林在未開發時舊稱馬里勿,是阿美族語上坡的意思,後來漢人進入開墾之後,覺得蔓藤植物像鳳凰盤繞在樹林裡,就稱為鳳林。日治時期為了管理方便規劃了台東線,在鳳林設立停車場主要運輸貨物,2年後才設站。
甲午戰爭之後,台灣割讓給日本成為殖民地,剛開始日本只想開採台灣的資源並運回日本使用,日本各地的企業組織紛紛來台勘察,其中的賀田組取得了東部土地的開墾權。由於人手不足,必須招募移民來進行開發,同時從日本內地招募日本人及島上華人進駐,於是第一座私營的移民村就此成立,後來政府看此移民村設置成功,便興起官營移民村的想法。但是要吸引人民移居,得先有優良的居住環境及便利的交通設施,遂蓋了鐵路,而後招攬日本人移民,鳳林就成了三大官營移民村之一的林田移民村所在地,人口慢慢增加,極盛時期升格至鳳林街。直到二戰結束後,日本人被迫返國,之後人口開始外流,目前住民以客家人為主。鳳林一直以來都是以農業為主要產業,也是剝皮辣椒的發源地。某年颱風過境,紅辣椒無法順利採收,於是農家陳秋金開始研究加工青辣椒,製作方法從一開始的高溫油炸慢慢改良至水煮再剝皮調味,無論是當開胃小菜還是炒菜熬湯都非常好吃!



下町6駅-集集




車站位置:
[集集線] 南投縣集集鎮 MAP


HU說: 集集在清領時期之前是原住民聚落,音譯為集集成為此地區的稱呼。集集線是日治時期為了因應水力發電的運輸成立的,也是南投縣內唯一的一條鐵道。目前集集線與日本天龍濱名湖鐵道天龍濱名湖線、日本夷隅鐵道締結姊妹鐵道。
清領時期在漢人進入開墾後,集集地區形成市街,以漢番交易為主;開山撫番政策實施後由於是入山要道,城鎮發展擴大,除了原本漢番交易之外,19世紀初更有大批漢人開發山林進行樟腦製作並貿易,在當時樟腦用途除了驅蟲,還能拿來製作火藥及攝影底片等等,一時之間讓這個城鎮風生水起並擁有了小臺北這個稱號。日治之後樟腦逐漸收歸國有,加上在20世紀初塑化工業的發展讓樟腦地位被取代,產業就此沒落,取而代之的則是香蕉經濟。由於日本人愛吃香蕉,在台灣各地栽種的香蕉以集集地區產出的山蕉最受青睞,連天皇都讚不絕口,二戰後成為出口至日本的重要產區。可惜之後被菲律賓香蕉佔走日本市場,出口日漸減少,而附近的水里又從集集劃分出來,經濟環境弱化加上人口外流至都市,讓集集已不復當年的盛況。



下町6駅-竹東




車站位置:
[內灣線] 新竹縣竹東鎮 MAP


HU說: 竹東古稱樹杞林,傳說是漢人初來此地見樹杞茂密成林便如此稱呼,在日治時期地區重新劃分才改名竹東。竹東支線是日治時期規劃為了開發內山礦產及林業,後來卻因為二戰爆發而無法完工,當時也僅規劃新竹至竹東。國民政府來台後當地仕紳爭取繼續興建,政府同意並延伸鐵路至內灣,最終定名為內灣線,而竹東成為此支線最大的車站。目前內灣線與長良川越美南線締結姊妹鐵道。
清領時期漢人紛紛渡海來台移民,竹東成為廣東客家人的村落,而其特殊的地形使得這個區域能夠一直處於經濟流行的地位。在樟腦盛行的年代蓋樟腦寮進行樟腦提煉作業;後因山區資源豐富成為林業集散地及煤礦開採區之一;接著石油探勘成功開採天然氣又是現在不可或缺的能源,以及新竹科學園區的成立後工研院的進駐讓竹東地區成為高科技產業的推手,相較於其他早期發展的城市,竹東的人口反而能穩健的上升實屬難得。客家戲曲公園座落在竹東鎮的中心位置,原本是竹東育樂公園,為了推廣客家活動及保留文化的目的,每年天穿日都會舉辦活動成為當地盛典,平時也是居民的活動及休閒空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